您的当前位置:专家交流 > 知识库 > “碳”、“炭”——记《碳术语辞典》
  • “碳”、“炭”——记《碳术语辞典》

  • 评论:0  浏览:742  发布时间:2012-12-25
  • 碳质材料伴随着人类悠远古老的历史已经走过了几千年的途程。从女王皇冠上璀灿夺目的钻石,到现代航天器表面承受千度高温的防护瓦;仰视耸立在东京街头高大建筑物的幕墙,微观到原子力显微镜所用的如芒探针,碳质材料以其枝叶繁茂的树冠几乎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荫护着人类文明的各个角落。
    碳质材料家族的性质是如此神奇,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材料能够呈现出如此广泛、甚至是完全处于极端对立的性能:最硬(金刚石)——最软(石墨);优良的绝缘体(金刚石)——优良的导电体(石墨、纳米碳管);优良的绝热体(石墨层间、炭黑、炭毡)——优良的导热体(金刚石、石墨纤维、纳米碳管);全透光(金刚石)——全吸光(石墨)等等。
    碳质材料家族是如此兴旺,以至古老的炭火尚未熄灭、松墨的淡淡幽香依然飘逸,各种人造石墨、热解石墨、膨胀石墨、玻璃炭、活性炭、石墨层间化合物、金刚石膜、炭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家族成员却已在社会生活中淋漓尽致地发挥着作用,而1985年富勒烯的发现和1991年纳米碳管的问世,又从结构与功能的多种角度把科学家的想象力不容分说地引向了无垠的境界。
    碳质材料这一切的一切却都是起源于碳原子——元素周期表中第6号元素的电子结构及键合方式的多样性、碳原子中π电子的独特作用以及碳微晶在纳米和微米尺度上取向、堆叠、聚集的复杂变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织构,最终导致其广泛而多样化的性能。
    碳质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涉足的科技工作者也与日俱增,有关碳的名词层出不穷甚至开始出现了混乱,在带来新气象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有必要在世界范围内统一与碳质材料有关的、科学术语的定义以减少混乱并增进交流。
    然而,直到日本的这一本《碳术语辞典》出版之前,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一本比较完整、全面、严格、实用的专业辞典。编辑这样一本词典是国际上几代与碳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的夙愿。从这种角度评价,日本炭素学会出版的这本专著是对世界材料科学的卓越贡献 。原著的作者们明确提出,希望将这本书译成多国语言,也正是这一贡献目的的生动体现。
    “碳术语辞典”是日本炭材料学会为纪念该学会成立50周年,于2000年末出版的有关碳的专业辞典。该辞典系由91名著名的日本碳质材料的专家共同协作编制而成,是该专业领域首次出版发行的一本辞典。该辞典收录了有关碳质材料的基本术语、工 业术语和惯用词等,加上历史用术语共约2200条,还附录了与之相对应的英文术语,以资对照学习和使用。辞典中还有210个条目使用了图、表、照片予以详细说明,因此可以说该书不仅是一本辞典,也可作为碳质材料的专业书来阅读参考。
    该辞典编辑总负责人、东京工业大学应用陶瓷研究所所长安田荣一教授、日本炭材料学会前会长稻垣道夫教授、碳术语辞典编辑委员会主任小林 和夫教授, 分别在辞典的“出版前言”、“出版寄语”和“写在“碳术语辞典”出版之时”(参见后页)中介绍了编辑该辞典的原因、意义及经过,同时还详细地阐述了该辞典的出版目的及编辑方针,并希望这一辞典能译成英语、德语、汉语、朝鲜语等, 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
    考虑到这一辞典所具有的特点及我国在该领域的实际需要,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实验室先进炭材料研究部在2002年获 得该辞典编辑委员会的安田荣一教授和小林和夫教授支持以及出版此辞典的アグネ承风社的允诺后,决定由成会明、王茂章、李峰、王作 明等人共同承担翻译该辞典的任务。为了使译文更加准确,又请郑国斌博士(留学日本多年,现为日本长崎大学的副教授)对辞典中部分 疑难进行审校和修改,某些力学及仪器设备的术语还查阅了相关辞典和书籍,并专门请教了有关专家和学者,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该辞典的 中文版终于于2003年5月脱稿,并完成了出版前的各项工作。
    还值得指出的是,英语“Carbon”和日语“炭素”一词,一般既指炭材料,又指碳元素。材料和元素属两种不同的概念,用同一个字来表示,不免造成混乱,这点已引起“国际炭素术语与表征委员会”和“日本炭素材料学会”的关注,曾建议把元素碳(Carbon as element)与材料炭(Carbon as solid)加以严格区别,虽提出一些办法,但至今尚未能彻底解决。
    幸运的是,汉语中有“碳”、“炭”两字。“炭”是我国古已有之的一个字,在“碳”字出现以前,也一直用不带石旁的“炭”作为炭材料的名称。“碳”字首次在1930年出版的《王云五大字典》被录用。此前,所有的辞源、辞海、字典等均找不到该字。它是上世纪为适应自然科学发展,特别是适应化学元素的发现和发展而出现的,就其创字者的用意而言,是专指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第 6号元素“C”。近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版》、《辞海》(1978),都充分肯定了这点,在“碳”字条下,只指明表示一种化学元素,别无其它意义。我国煤炭和炭材料科学界已故老前辈黄启震先生早在廿多年前就对“碳”与“炭”的区别和用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试论“炭”与 “碳”的区别和用法”一文(见附录《炭素工艺与设备》特刊2003年p120-130)中,追根溯源,对“炭”与“碳”的起源和用法,以及造成混用的原因做了全面详尽的论述。然而,至今在我国炭材料界和炭材料文献中“碳” 、“炭”两字仍常常混用。最近,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在多年调研的基础上初步拟定了规范意见,正在提请有关专家学者审核,将在广泛征求意见后组织召开终审会决定,然后再向社会公布。
    本辞典中“碳”、“炭”两字基本上按照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初步拟定的规范意见使用,即:
    1)元素碳对应的汉字名称为碳。
    2)涉及碳元素、碳原子的名词及其衍生词、派生词,均用碳。如:碳元素、碳原子、碳键、渗碳、碳14、碳60和纳米碳管等。
    3)碳的化合物的名词及其衍生词、派生词,均用碳。如:碳化物、一氧化碳、碳酸盐等。
    4)以碳为主含有其它物质的混合物则用炭,常用于各种工业制品,如木炭、煤炭、焦炭、炭电极、炭布、炭纤维、炭黑、炭化等。
    除此之外,在给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的补充意见中,我们曾指出,“炭素”一词来自日本,很不科学,应该尽量避免使用,除约定俗成的“某某炭素厂”外,其它地方应该尽量改为炭材料。在既包含有碳60、纳米碳管等又包含其它炭材料的场合,可笼统使用“碳质材料”一词。而 “炭质材料”则是为了与“石墨材料”区别,以表明有机物经过炭化后,未经石墨化的材料。炭化物则是指由有机物(如沥青炭化、PAN炭化等)经过炭化得到的产物。因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对“碳”、“炭”两字用法的终审决定目前尚未向社会公布,因此,在翻译“碳术语辞典”时,“碳”、“炭”两字用法均按上述原则处理。
    除原文中个别明显印刷或疏忽错误以译者注方式标出外,本辞典基本上按照原文的体例和风格进行翻译,译文也尽量保持条理清楚、表达准确、语言精炼、通俗易懂的原则。但因本辞典涉及的专业领域很广,除有关碳质材料本身的一些专业外,还涉及固体物理、有机化学、材料力学以及各种仪器设备的专有名词等等。由于译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妥或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衷心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改正和修订。为了方便广大读者查阅和对本字典进行增补,本辞典术语索引表挂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实验室先进炭材料部的主页上,读者如果对本字典有疑问和指正意见请直接发送E-Mail到Carbon@imr.ac.cn,译者非常欢迎读者提出各类意见,,以便今后对本辞典进一步修订、完善和增补。
    本辞典的编译得到了化学工业出版社王秀鸾女士的大力支持,并且得到了有关领域的专家以及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有关领导、同事及先进炭材料研究部所有成员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上世纪九十年代黄启震老先生曾组织国内炭材料教学、研究和生产的专家编写“中国冶金百科全书(炭材料卷)”,为此黄启震、张名大、钱树安、徐仲榆等一批老先生们花费了相当精力和时间,遗憾的是因经费不足等各种原因,该书至今也未能出版,而黄启震、张名大、钱树安老先生也不幸相继辞世。本辞典的出版既是对逝者的纪念,也是对新人的期盼,殷切期望本辞典能对我国炭材料领域的研究、开发及生产有所帮助,并衷心祝愿我国炭材料事业更加兴旺发达,在不久的将来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查看更多相关知识
热点知识推荐
上周贡献知识排行
  • 答人昵称
  • 贡献知识数